编剧培训班
编剧培训班
专治不会写剧本!
电影编剧实战班15 天后开课 去看看
剧本诊断
剧本诊断
专治不会写剧本!
电影编剧实战班15 天后开课 去看看
编剧实用手册——如何编故事
发布:2015/3/4  阅读:26429
出处:豆瓣
发布:2015/3/4  阅读:26429
出处:豆瓣

  感到没有故事好写,或者在一个故事上苦苦思索,zui终却发现不得要领。
  一个构思改不下去了,进入了死胡同,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,不如先来看看怎样着手构思,进入的途径顺利了,发展就会水到渠成。
  在构思之前,需要先确定准备创作一个什么模式的故事?
  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棘手,故事的模式非常多样,我怎么选择呢?其实故事简单来说只有两种模式:一个人要达成某个目标或者遇到某事;两个人形成了一种关系。你想一想,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纳入这两个模式之内。因为这两种模式在以后的构思和创作上风格差异很大,所以首先在两者中择一是必要的。
  好的故事只是一句话
  在任何教范里都不会这样来区分电影,但是这是极为实用的一个办法。
  前一种模式是相当宽泛的,很多类型和水准差异巨大的作品都可以适用。
  它可以这样概括:他是谁?他要做什么?她为什么要这样做?他遇到了什么?遇到的事情对他的目标构成了什么困难?他zui终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?作为一个基本思路,这样可以大体勾勒出作品的情节线索。
  后一种风格是近年来西方电影经常用到的,我们着重作为例子来看一看。
  构思往往是从一个点上开始的,好的故事几乎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。
  《雨人》:一个男人发现他还有一个素未谋面的智障哥哥,为了争夺遗产,他把哥哥接回家里。
  《中央车站》:一个男孩死去了母亲,一名失业的教师带他去寻找远方的爸爸。
  《为戴茜小姐开车》:一位年迈的犹太妇女雇请了一名黑人司机,两个人相伴到老。
  这三个故事的相同点,就在于故事的核心是两个人关系的发展或者转变,而转变的过程决定了故事的发生地点:《雨人》、《中央车站》需要发生在路上,而《为戴茜小姐开车》则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。如果我们有了地点(在这里其实也就是作品的叙述模式),人物就必须纳入视线了。
  一个相貌英俊、心计狠辣的弟弟和一个精神残疾但是智慧超群的哥哥;一个世故狡狯的中年女人和一个天真无邪、走投无路的男孩;一个犹太人妇女和一个老年黑人(都是美国的少数族裔,而且民族文化有着巨大差异)--不用我更详细地解释,大家可以看出这是多么强烈和丰富的多层次对比!在这个基础上人物几乎具有了一种天然的冲突!
  人物的大略形象形成了,我们接下来需要让他们相识:
  《雨人》:弟弟在分配遗产的时候才知道哥哥的存在,而哥哥对他的利益构成了巨大的威胁,他到医院去寻找哥哥;
  《中央车站》:男孩的母亲在去求人给丈夫写信的途中被汽车压死,这一切被代人写信的中年女人看在眼底。
  《为戴茜小姐开车》:老人坚持自己开车,结果差点发生车祸;富有的儿子偷偷雇了一个司机来到她家。
  人物的相识是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,我们会发现人物在相识之初,是构成某种对立的,这样设计,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篇幅里用他们关系的转变完成情节的填充。他们的关系将向哪个方向发展,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情节的设计。
  《雨人》:弟弟和哥哥zui终达成了谅解,哥哥感受到世俗生活的美好,弟弟也摒弃了残酷的念头,寻回了善良的本性。
  《中央车站》:男孩zui终找到了父亲,而妇人与他形成了真正的友谊,并且在寻根的途中精神复苏了。
  《为戴茜小姐开车》:犹太妇女接受了黑人对于生命的见解,两人跨过巨大的文化和精神鸿沟,成为了朋友。
  通过这样四步,基本上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故事的雏形。

编故事zui重要的一环是先找到一跟二


  中国人把戏剧概括为“起承转合”,至此,我们实际已经得到了“起”和“合”,就是故事的开始和结局,并且我们有了地点和人物,接下来的工作就是“承”和“转”了。我们要考虑怎样让整个故事转变得合乎情理,并且具有激动人心的部分。而这些都还是故事的骨架,离层层“添肉”的工作还有一段距离,所以任何时候不要急于付诸完成本,一个良好的梗概是非常必要的。
  《卡拉是条狗》这个实例我们继续来分析一下构思的过程。
  当然以下的过程完全可以变化程序,但是基本出发点我们是可以推测的:一个故事就像一个毛线球,我们只要仔细观察,就可以找到线头,那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位置。
  假设我们坐在窗前,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本便笺。
  现在我们面前空空,我们渴望有一个好的故事,但是他迟迟没有出现,脑子里只有一团混沌。
  从哪里着手呢?好像有万千个故事,但是无法找到一个开端。
  世界上无非是男人和女人,当然了……于是在混沌中出现了一个男人……他是怎样的?
  他或者很不平常,或者非常平常,具有某种时代的代表性。我们选择了一个潦倒的、无能的、普通的男人,他是苦恼的,几乎是这个社会下层人的写照。
  (当然也可以认为他们是欢欣的,这取决于你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,换一个角度就写出了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)他坐在那里,你勾勒出了他的面貌,但是只有这些当然不够,他要遇到一件事了,我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件事!马上,就是现在,他要遇到点什么……我们需要一个他和社会发生关系的媒介物,他仅仅坐在家里不是戏,有一个东西、一件事,把他和生活勾连了起来,把他从静态中拖了出来,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个特点,反映出他代表的那类人的生存环境和方式。他的家庭是怎样的?他有妻子和孩子……这个时代很多人家养狗,他家里可能就有一只狗……狗不是一个契机吗?

完整内容需登录后阅读,请先[登录],非会员请先[免费注册]
顶啦 48   踩啦 1   点击收藏。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73
登录 后再戳我哦
共有 1个评论
前行  广东深圳 2022/5/24 23:53:22   [回复]
个人理解。故事可以理解为什么人发生什么事?人是人物,事是情节。最终还是写人的问题。人与自己的矛盾,人与人关系,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。总而言之,就是写人,写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的事件。脱离了这个前提就是离题了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中学生,你就应该知道发生在他身上的应该是什么事件?当你看到一个老干部时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写个评论
请注意: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,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!
*  
插入表情
验证码:今天是3月几日?(提示:29号)
      *
返回顶部